孩子们一直就在读书,有时候也会走神,能进来读就是一个好的开始。王玲玲已经在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了。我觉得她可以在早上,参与班上晨读的事情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,只是看你能不能放对位置,自然会熠熠生辉。
我想到我们的班级文化牌没有更换,便放下手中事,一心一意地弄班牌。时间就在这样的瞬间度过,充实而有意义。我也随带抽背了一些人,熊世博依然背不得。“你在家里干些什么?”
(资料图片)
“我就是做你布置的作业。”他信誓旦旦地说。
我暂时没有看见他的作业,自然不能为他下结论。我也不好说什么。
今天上的是古诗词三首,第一首《宿建德江》。我们依然是先从题目讲起,宿是住宿的意思。然后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,以及写作的背景。我把作者为什么写这首的背景展示出来。“你们觉得这背景里,哪一条信息,对写作本文很重要。”
有人说他在傍晚出来,看见了什么;他是唐朝年间的一个诗人;他把船停到了一个远离河边的小块土地里。怎么也引不到他考试失利、游历山水间,求得一丝安慰。我发现孩子们在提取有用信息时,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。我们这方面的训练有限,也应多给孩子机会,让他们来练习,最终形成能力。
抓住作者科场失意,开始寄情山水,散散心。谁知道来到建德江,停留了下来,来到一块离水面不远的一块地方。孩子们在对诗句的了解上,只是注重与诗句明面的意思,里面的东西感悟不出来。我便让孩子们描述这个画面,补全对诗的理解。
“日暮客愁新”,为什么是“日暮”呢?他们不明白。“那到了傍晚,你们要干什么?”
有要去散步的,也有你要求看月亮的,更要出门吃饭的……
不一而足,却没有说要回家。我的提问也是有问题的,指示不明。换成一般到了傍晚,所有的动物都要怎么样?指示明确,就不会有无用功了。我只好说都要回家休息了。当然这里也可以回忆一下五下的?《四季》中傍晚鸟归巢的情景,不是会更好吗?
“这时候他看见其他人都回家了,而自己还在干嘛?”再去理解“客愁新”,很好突破了这个愁到底是什么愁。
不过这样的上法,很浪费时间。第一首我没有上完,孩子们预习了,我讲的内容和他们查阅的资料,和我讲的不一样。
后面来上《六月二十七日醉湖楼书》,感觉就没有那么得心应手。我自己对这首诗的的理解也不够深厚,讲起来磕磕绊绊的。孩子们有些注意力不集中。后来只好打消这个念头,让他们做其他事情了。
作业也是有些糟糕,明明昨天当着这么多人讲,依然是乱写一通,交差完了就完了 。一个题目有两个问,用一个答就可以的。我们在同步上也做过相应的问题,这一搬家,又忘了。
有些直接把两个问题分开抄,这不是主动让别人分家吗?要么就是一个自然段答完,而不是一起答。
孩子们的灵机巧妙就一点没有了,看来我讲的时候,有些孩子是打蚊子去了。我们以后不能看着他们听着很认真,就认为他懂了,实际上他们的心早就飞得很远很远了。我们也要慢慢去发现,他们为什么会假装听课,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。
我又做了一下子的思想工作,希望大家以后不要这个样子了,最终对不起的就是自己。
最后一节课,我们对孩子们进行了抽背,结果有十多个背不得。用心也简单,你会背。只是你愿不愿意去做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