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品|搜狐科技
作者|郑松毅
(资料图片)
美国当地时间4月17日,由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制,被称为“人类史上最大火箭”的超重型火箭——“星舰”(Starship),拿到了美国航空航天局(NASA)的全部许可,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SpaceX发射基地进行首次发射任务。遗憾的是,星舰压力阀疑似冻结,如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工作,则暂停发射。
按照计划,星舰将在飞行约3分钟后与助推火箭分离,达到轨道速度。它的首次飞行测试如果成功,它将在地表上空约150英里处持续飞行约90分钟,最后落于夏威夷附近的太平洋。有专家认为,设计火箭最后落于海洋之中是为了远离工厂,以免降落时误伤到工厂内部研发制造装置,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。
“星舰”(Starship)得名于《星际迷航》作品中对可进行星际旅行的宇宙飞船统称。SpaceX 星舰是一种完全可重复使用的重型运载火箭系统,旨在用于近地轨道,月球,火星等载人和货物运输任务,它目标是使太空旅行更加可持续和经济,将探索宇宙的成本降到最低,并为人类探索和利用太空提供更加广泛的机会。它由一级助推器“超重”(Super Heavy),和上面级“星舰”(Starship)两部分组成,总高约120米。
依托于庞大的一级助推器“超重”(Super Heavy)加持,星舰可以搭载更多的燃料和有效载荷,从而能够进行更远的航行和更具挑战性的太空任务。在发射过程中,助推器“超重”(Super Heavy)的推力将对星舰进行加速,使得星舰可以逃离地球的引力束缚,并进入预定的轨道。因此,“超重”(Super Heavy)被认为是星舰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件之一。
据悉,一艘完整的Starship和Super Heavy组合可以搭载多达100人或100吨以上的货物,这使得它成为目前可用于大规模载人和货运任务的最大载具之一。根据具体任务需求,乘客和货物的搭载比例也会有所不同。
马斯克曾在2017年9月29日的国际宇航大会上发布了他的计划,即用 SpaceX 的巨型运载火箭和星舰系统进行太空旅游,让普通公众有机会绕月旅行,这个计划被称为 "DearMoon"。马斯克表示,这将是 "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里程碑",并计划邀请一些艺术家和文化人士加入这次旅行。
据了解,SpaceX“星舰”对比于传统火箭具备以下技术亮点:
1. 可重复使用性:星舰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火箭,它可以多次发射和着陆。这种技术使得每次发射的成本大大降低,因为不需要每次都重新制造新的火箭;与其他登月火箭相比,星舰的底部是由不锈钢制成的,并配备了耐高温的烧蚀防护层,可以承受高温和高速下的压力。一旦星舰成功返回地球,只需简单的检查和维护即可重新使用。
2. 环保设计:星舰的燃料是甲烷和氧气,相对于传统的火箭燃料来说,这种燃料更环保,因为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比传统的火箭燃料少得多;
3. 快速加注技术:星舰的燃料和氧气加注技术很快,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。这种技术可以减少发射的等待时间,提高效率;
4. 全自动飞行控制系统:星舰拥有全自动飞行控制系统,可以使其自主飞行和着陆,降低了人为失误的风险,提高了安全性;
5. 双引擎设计:星舰拥有两个引擎,分别为Raptor发动机和SuperDraco发动机。这种设计可以提高火箭的动力和灵活性,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;
6. 重型运载能力:星舰的运载能力非常强大,可以将重量达到100吨的货物送入轨道。这种能力使其可以用于建设和维护太空站等大型空间项目;
马斯克认为,星舰(Starship)与其它登月系统不同,它不仅有更大的承载空间,还具备更多用化的功能设计,包括但不限于“星链”卫星发射、向外太空输送人员及装备、甚至被应用于太空生态产业开发等。
有业内人士分析,SpaceX星舰也是为了满足马斯克野心,“星链”计划中的一步重要布局。SpaceX的星链计划旨在建立一个由数千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卫星网络,为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。SpaceX的星舰将扮演重要角色,以支持这一计划的实现。首先,星舰将负责将大量的星链卫星运送到轨道上,星舰的载荷能力远高于其他运载火箭,这使得它能够在一次飞行中搭载大量的卫星,从而加快星链卫星的部署速度。其次,星舰的可重复使用性将使得卫星更加经济和可持续。传统的运载火箭大多数都是一次性使用,这导致了高昂的成本和浪费资源。而星舰可以在多次飞行中重复使用,从而显著降低星链计划的成本,并使卫星更加可持续。最后,星舰还可以帮助维护和更新星链网络。如果需要维修或更换某些卫星,星舰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新的卫星运送到所需位置,以保持星链网络的完整性和可靠性。
马斯克表示,他的目标是让星舰成为一种能够大规模生产的交通工具。称计划每年生产约100艘星舰,并将星舰的生产成本降低到每艘1亿美元以下。他表示,如果一艘星舰每两年就能飞往火星一次,那么在未来的几十年里,数百艘星舰可以将数百万人送上火星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
关键词: